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
傅裕惠給靖惇:想一想關於這條魚的故事

文/傅裕惠(台大及台藝大戲劇系兼任講師、資深劇評與劇場工作者)


讓我想一想,身邊的朋友裡,有誰像靖惇這樣,特別喜歡挖苦自己?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很難有超越他的人選。
而他的自我挖苦,除了有幽默、自嘲的效果之外,
冰山之下,那十分之七需要妳、我閱讀的地方,充滿的是自我要求。


《魚》排練照  攝影/王閔亘

靖惇創作的痛苦大概是,面對的敵人就是自己吧?!
他清楚地知道做到最好的理想會怎樣,
有時候,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掙扎與徘徊在「這裡」跟「那裡」之間。
這種深刻的創作自覺,在靖惇身上,也很明顯;
是不是年輕一代的劇場創作者,都這麼不允許自己「走錯」、「迷路」
或是關起房間「自溺」且「自虐」呢?

《性毀滅》(註1)裡在性欲認同之間茫然的大翔、
《愛情殺手》(註2)中描繪的那個愛上人工智能裝置的大少,
或是《絕》(註3)境中的那兩條半的孤魂野鬼(法醫與警察),
這些人物鮮少有幸能享受一個安逸滿足的人生,僅僅片刻也好,
但,徹底地,沒有,而且作者似乎也不相信。
人生不可能徹頭至尾順順利利;
靖惇作品裡凸顯著這樣的信念--甚至是看透現實的一種道行,
而他的態度,苦笑、自嘲,有時,自我挖苦似乎暗示著「壓抑」,
這些人物都不能越界過欲想望--想望那個應該是遙不可及的理想生活。

在這齣戲裡,那遙不可及的理想生活變成一個魚在魚缸裡的寓言;
當男主角哲翔才要拿出彩券跟報紙準備跟妻子小妤說些什麼的時候
--可能是:親愛的,我們中獎了!--
編劇靖惇讓哲翔應接一通不過如此而已的手機來電,
要緊的事還沒來得及做,哲翔就突然間「一鞠躬下台」
(嘸!我會不會說太多了?)
不過,這齣戲特別溫柔的是,
我們不需要一次次目睹小妤哀傷(不論私下或公開地)、悼念或是自憐,
反而進入一場場奇想與幻象,那應該是靖惇魚缸裡的「魚」的想望吧?

再讓我想一想,身邊的朋友裡,有誰像靖惇這樣,特別用功?
………………即使有,還是少數。
王靖惇多次擔任副導、執行導演,參與各種類型的表演,甚至肢體鍛鍊,
或許不久的未來,也會投入舞蹈領域;
每個環節的嚴謹訓練,讓他能夠理直氣壯地持續在劇場界發聲。
除了持之以恆,他應該沒有什麼「遙不可及」的藉口吧?

我不確定我想當靖惇魚缸裡的那條魚,
不過我倒是深深同意,多少次我也這麼想像著,
能一槍打死耳邊囉唆且言之無物、言而無信的那個保險業務員。


註1:《性毀滅》為2009台大文學獎優選作品,收錄於第十二屆台大文學獎合輯《家族旅行》
註2:《愛情殺手》於2008年第一屆台北藝穗節演出兩場。
註3:《絕》為2008年動見体劇團《漢字寓言》獨角戲系列作品之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